香港上月底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引起全城关注,政府指要“把握机会”,建构香港的恐龙故事。本地以往屡有发现植物和动物化石,民间也有不少化石保育及收藏家,更有人由收藏家转为古生物学工作者,并进行有关教育推广;有爱好者更到深水埗“寻宝”购入菊石化石。要延续古生物学热潮,有学者指,除了加强公众科普教育,令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古生物学,亦盼香港一众拥有扎实经验的专家团队,未来有机会参与研究“香港恐龙”。
香港早前于赤洲发现首片恐龙化石,全城为之跃动,政府扬言要“把握机会”,建构香港的恐龙故事。发现恐龙化石的翌日,香港考古学会前会长郑启明逼不及待到深水埗“寻宝”,购入了新的菊石化石收藏。其收藏种类众多,如植物、三叶虫、菊石、虫珀(藏有昆虫的琥珀)和恐龙蛋等,还有一对精緻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全让他爱不释手。他说,“从化石能够准确的看出,远古生物都是多元化,多彩多姿的。”
“其实化石不是大家想像中那么遥不可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恐龙@化石工作室”创办人龙德骏同样是化石爱好者,他说,小时候已对恐龙着迷,至今已收藏化石20多年。他忆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互联网尚未发达,故经常到化石资源丰富的内地和外国考察,部分国家更允许自行挖掘化石,“别人去旅行观光,我们就去看石头。”
后来,龙德骏成立工作室,把其收藏公诸同好,“最初只是为喜欢而收藏,但藏品渐多,就会思考背后目的和意义,希望与更多人分享。”他亦有参与研究及清修化石等工作,甚至协助筹备博物馆的展览及教育工作。他举例,化石原被岩石覆盖,要先进行清理,再把缺失的部分修复及巩固,必须有耐性,“有的要用钻钻开,再还原头骨,全都要一手一脚去做。”他笑言,如果从商业方面出发,清修化石的时间和心力,与回报不成正比。
收藏化石近40年的郑启明指,以往曾在拍卖平台上交易,也会到不同宝石店及杂货摊寻宝,“斑彩螺等菊石很美。”据了解,港人最常收藏菊石、三叶虫、鲨鱼牙和恐龙牙,而本地市场也能找到恐龙牙齿、碎骨及脚印等,但化石收藏在香港仍属“小圈子”。他形容,化石不像邮票、钱钞或其他艺术品,收藏家不多,专门店亦少,近月更有宝石店结业离场。
细看社交平台,本地有零星专门交易化石与虫珀的群组,每周皆有成交,有人以2200港元出售晚三叠纪时期的贵州龙化石,另有人以约1200港元出售白垩纪的大鲨齿龙牙,甚至以2.3万港元出售三叠纪的混鱼龙,价钱以化石稀有度、完整度及清修的难度划分,部分更附上证明。
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引起市民关注,惟要延续古生物学热潮并非易事。龙德骏提到,现时科学馆有古生物展厅,但不足以满足全香港的教育,对比中国及海外化石文化浓厚,当地市民到野外、海边都会捡到化石,学校也会教授地球科学及古生物知识,更有众多古生物博物馆,“对比之下,本地文化相差甚远。”
本地科普教育不足是历来痛点,不少市民也把恐龙化石跟“考古学”连结,其实就是属于“古生物学”范畴。龙德骏现时每周会到校举办两次推广活动,更于去年初出版香港首本古生物化石图文书。他直言,坊间不乏有心人跟他并肩作战,但教育组织和学校的资源都有限。他希望,即使恐龙热潮过去,港府也能投放更多资源作推广,“我们的天然资源可能比外地缺乏,但可以在活动和教育方面着手,加以重视。”
港产古生物学家、中国北票翼龙博物馆客席研究员马慧芯博士指,古生物学是研究远古生物,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牵涉的时期较为广泛,“我们会研究37亿年前、好早期形成的化石,到后期有恐龙和剑齿虎等,都是古生物。”而考古学则集中研究人类的过去,公众把考古和古生物混淆情有可原。但她认为,港人普遍对恐龙和古生物都有兴趣,以往不论博物馆抑或商场做古生物展览,都吸引大量市民入场。
马慧芯说,得知香港有恐龙化石后大叫起来,希望事件能成为契机,促成更多本地的古生物研究。她不讳言,香港有一批古生物工作者默默耕耘,盼他们的努力被看见,同时令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古生物学。
要再进一步构建恐龙生态圈,除了提升市民的认知,本地团队也渴望有更多参与研究的机会。恐龙专家、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文嘉棋指,中国是发现恐龙化石的四大国,香港团队早在15年前,慢慢的开始参与国家研究,一众专家都有丰富且扎实的经验,“希望香港市民看到,我们所做的恐龙研究是世界级水平。”他坦言,对于香港有化石十分鼓舞,而团队也有经验做恐龙研究,若然政府需要专家协助处理和研究,必定会帮忙。
龙德骏亦希望,本地学者及相关团体有更多机会参与相关工作,“如果本地人都不支持及参与,产业及行业怎可成形?”他直言,本地学者不多,因为以往香港没有大量古生物可以研究,专家都是研究外国化石为多,盼望未来见到本地学者贡献香港,“大家都想为香港出一分力。”
“已经几十年功力了,初初都有‘交学费’!”香港考古学会前会长郑启明笑言,最初收藏经验尚浅,曾受骗购入伪造的化石,现时总算有些眼光,不难发现到化石真伪。他连日走访深水埗,与记者分享怀疑“假石”,例如有店家以鹿角盘冒充鲍鱼化石,也有以树脂加工的琥珀生物化石,内藏蝴蝶、蟹、蜻蜓和蝉,“若是真的可算是罕品。”据他了解,有些商家更会购入岩石,再雕刻出不同生物形状伪装。
要辨别真假,郑启明形容,要细看昆虫死状是否自然。他指,如果经后期加工伪造的虫珀,内藏昆虫的姿态会较生硬,“树脂等同捕蝇纸和胶水,昆虫被黏住必定会挣扎,有机会断手断脚;当树脂淹没昆虫时,牠们会吐出空气,形成气泡。”他又分享,自己曾见过一窝12隻的恐龙蛋化石,“蛋的分布过于平均,感觉是伪造的。”
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则指,要分辨化石真假,必须要对古生物结构有认识,例如有些化石的造型古怪,难以辨别是人工制造,抑或史前真的有该生物。他建议新收藏者避免在网上购买化石,因为单凭图片无法看到细节,加上化石较为脆弱,有机会在运送途中弄坏,“要考虑不同风险再衡量。”
有学者正在新疆进行化石挖掘及研究,盼望更多人了解恐龙及其他古生物的奥妙。
古生物学家马慧芯博士现时正在新疆天山一带考察,希望找寻翼龙等脊椎动物的化石,“翼龙不是恐龙,但都是恐龙时期的生物。”她分享,新疆非常辽阔,以往也有古生物学家前往研究当地化石,而她集中考察当中甚少有发现的区域,“主要是驾车上山,拿着地质图到处看,到有恐龙时期岩石的地方考察,看看有没有化石。”
她忆述,初中时到博物馆听讲座,得知香港都有古生物化石,产生兴趣,后来入读香港大学修读地质学及生态学,慢慢了解怎么样做学术研究。她指,其毕业论文是研究恐龙的下颚,发现在暴龙、速龙等较凶猛的恐龙以外,竟然有恐龙的体形跟鸡隻相近,且看起来较单纯,有名为“偷蛋龙”的更没有牙齿,“牠们的多样性比我想像中多好多。”
马慧芯毕业后,远赴英国专门读古生物学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并于美国一间博物馆工作两年。她常用电脑扫描化石,利用程式重组恐龙头骨内的咬合肌肉,再作不同计算,“了解恐龙的咬合力有多大,以及进食时上下颚如何移动等。”
专题更多
星岛12月举办“中国宏观经济暨大湾区融合论坛” 宏观新视野,创赋新动能
郭万达:内地救市造就大湾区3大机遇,港澳融合料加快,扩大AI应用及数字化转型
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星耀厅自助餐买一送一!低至353港元1位起,任食龙虾/和牛,圣诞除夕买二送二
特朗普2.0“避险基金投资人”贝森特获提名财政部长,经济政策曝光
本网站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