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印记 --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时间:2024-07-07 来源:虾蟹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一个个彰显时代特征、具有普遍意义、紧密联系生活的鲜活印记,串起了大国小家的发展历史。民生服务的提升、婚恋观念的改变、出行路上的变迁、舌尖上的变化……一段段时光、一个个印记,记录着70年来大国的巨变、城市的脚步和家园的风景。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距离与观念的改变,不变的是我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儿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通过网恋找了个同龄的福建小伙,嫁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州。婚礼在福州举行,全家人前往见证。正当一家人齐聚举办婚礼的大酒店、沉浸在女儿结婚的喜悦幸福之中时,我年近90岁的岳母满是忧虑地说了一句:“嫁这么远!”我虽然安慰岳母说:“福州可是有福之州啊!”但老人的话还是让我陷入了沉思,由女儿的婚姻想起了父母和我们的婚姻,想到三代人婚姻的距离。

  我的父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结的婚。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就决定了两个陌生男女的婚姻和幸福。父母婚前并不认识,两人分别居住在两个自然村,相距不过二三里地。父亲那时已20多岁,我爷急于给儿子找媳妇,到处托媒人打听。后有媒人介绍,谷堆头村有一姓魏的人家不错,家里的二女儿心灵手巧,与父亲年龄也相当。

  于是,我爷就由媒人领着见了我外爷,决定了两个陌生青年的婚姻。婚后,父亲和母亲过得十分恩爱和幸福,他们生养了我们兄弟四人,我们很少听他们吵嘴,现在想到的都是他们在田里、在家里相伴忙活的身影。虽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他们的爱情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天。

  与父母相比,我要幸运得多,赶上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好时代,我的婚姻完全是自由恋爱。1986年国庆期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家居洛阳,与我同岁,人很美,让我一见钟情。虽然我家在农村,条件一般,但在我的凌厉攻势下,终于抱得美人归。

  1987年10月6日,我们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前,母亲念叨说:“找个媳妇离家百十里,回来结你们又不愿意,看到时咱家人咋去?”那时洛阳城里已兴用小汽车接送新娘。我费好大劲儿找人借了两三辆小汽车,一辆接新娘,一辆拉嫁妆,还得接送妻子娘家人。没法去接我的老家人,最后他们只好坐长途汽车来洛阳。没有像样的酒店举办婚礼,就在玻璃厂路一家路边店摆了几桌,婚宴钱还是岳父大人出的。婚房是单位分的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室内营造爱情,走廊做饭经营生活。但我俩从没感觉到苦,现在想想全是温馨和幸福!

  从父母到我和妻子,再到女儿女婿,我们这三代人婚姻的距离是不同的:父母婚姻的距离在十里以内,我和妻子婚姻的距离在百里之内,而女儿婚姻的距离则已远逾千里。从空间看,婚姻的距离一代比一代远,但千里姻缘一线牵,爱情是无距离的。虽然结婚的时代不同,相识的方法不一样,物质条件有差异,但收获的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是相同的。

  目前,女婿已从福州调到上海工作,女儿去年又生了下一代,妻子退休后去帮他们带孩子。工作之余,我远在千里之外通过手机和女儿一家视频,聊聊家常,逗逗外孙,其乐融融,心满意足。我庆幸我和女儿结婚时赶上了个好时代,我更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

  1992年,刚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市房改办工作,从未想过我会成为洛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事业发展的见证者。

  当年,住房公积金制度刚刚实行,我市被省房改办批准为房改试点城市,住房公积金首次出现在洛阳人民的视野中。上班没几天,单位领导说建行洛阳分行正在培训住房公积金微机系统,以后房改工作会涉及,让我去学学。我带着刚参加工作的新奇,兴冲冲地跑到了培训班,懵懵懂懂地听着学着,对住房公积金有了初步的概念。

  万事开头难,手工记账登场!1996年初,单位还没有电算化业务系统,最初只能根据受托银行传递的住房公积金票据,手工建账,开启独立管理住房公积金之路。领导带头,全员齐上阵,从20岁出头到40多岁,不管以前有没有干过财务工作,都整理凭证、登记手工账簿。只有8个人的我们,有打算盘的,有拿计算器加数据的,经常得算好几遍,大家边学边干,加班干活是常态。

  那一年,所有同事对数字都很敏感,工作之外都尽可能的避免谈及数字。记忆最深刻的是1997年元旦,大家都放假了,我和一名同事在单位加班,边在1996年度账页上,拿着尺子画横线,一页一页写着“结转下年”,边一页一页启用1997年新账页,小心翼翼地写着每个公积金缴存单位的名称、上年结转、余额数字,生怕写错一个数字。干着活,偶尔也发着感慨:啥时候能不用记手工账、不用一页一页抄写就好了!

  1997年3月,我们用上了电算化记账系统,虽然仅是个记账系统,但能打印账页,能自动年终决算,我们都开心得不得了——终于甩掉手工账啦!

  从1997年到2017年,这20年间,我们经历了3次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的升级,业务发展也从根据受托银行传票事后记账,转变为住房公积金全业务独立管理,自主核算,不再依托银行。

  而今,我们迈入了“智慧公积金”时代!2017年6月,我们启用新一代公积金信息系统,公积金管理进入快速的提升阶段。我们不仅能实现所有住房公积金业务单据、表格、账目等系统打印,还深入开展“放管服”和“互联网+公积金”改革,“让数据多跑路,让职工少跑腿”。通过网上营业厅和微信公众号即可办理单位缴存、退休提取、离职提取、贷款额度测算、提前还款业务;个人隐私信息查询接入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实现了人脸识别查询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取消资料复印件,全面实现电子档案……

  回想当初手工记账的日子,感慨良多。20多年的发展,公积金从最初的手工记账到现在的网上办理,住房保障职能发挥得慢慢的变好,见证了洛阳市房地产市场的变迁,见证了老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转变。我能亲身参与、见证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人生之幸,深感自豪。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仅仅可以果腹、享受舌尖上的滋味,也有时代变迁的印记

  槐树既不挺拔伟岸,也不婀娜多姿,但因其花能做菜能当饭能入药,而倍受我的家乡人喜爱,因此,槐树成了我家乡最常见的树,家家房前屋后、沟旁道边都种有槐树,就连在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的申甘林带里,槐树也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槐花清香、清甜,既可以与各类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面食,也可以单独做成菜品,正所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花草半年粮的时光中,正是这一树树的槐花,成为家乡人季春孟夏时的“主食”和“主菜”。

  我小时候的豫东农村,小麦面馒头绝对是“奢侈品”,春夏之交时连玉米面馒头都经常断顿。为了可以让年少的我吃饱,妈妈每天都要换着花样做红薯,煮红薯、蒸红薯、烤红薯、红薯面条、红薯稀饭、红薯面馒头……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更别说吃什么菜了,每天的菜都是妈妈自己做的黄豆酱和腌制的红萝卜条,甚至有时连黄豆酱和红萝卜条也没有,只能将盐在白开水里化开再放一两滴小磨油,以盐水代菜。

  于是,槐花成了年少的我在春夏之交时最为期盼的食物。每年槐花开之前,我都会让爸爸用粗铁条弯成一个钩子,再将小钩子绑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做好摘槐花的准备。槐花盛开的那段日子,我都会本着先远后近的原则,每天与村里的小伙伴相约着一起步行到三四里外的申甘林带里摘槐花。

  摘回槐花,妈妈或是做槐花窝窝,或是做槐花锅饼,或是做槐花饺子,或是做槐花包子……妈妈也会将槐花在开水里烫过晒干再保存起来,留待冬天吃。槐花成了我少年时代对春天唯一的企盼和美好的记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参军入伍到现在,我离开豫东老家已将近30年,我在城市里安了家,年龄也早过了不惑之年,这些年也吃过不少珍馐佳肴,但对槐花一如既往地钟情,始终忘不掉槐花的味道。当兵时,我曾专门在春季休假,不远千里回家只为吃一顿妈妈做的槐花;结婚后,也曾与妻子在部队周围摘槐花;进入城市工作后,也曾在春季去菜市场买槐花自己做……槐花成了我最浓的一缕乡愁。

  如今,槐花早已不再是家乡人民春末夏初果腹的食品,也不再仅仅是老乡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而早已成为老家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槐花盛开时,申甘林带的万亩槐林,俨然成了一个洁白世界,清香弥漫,引得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忙碌,令人流连忘返、醉不思归。

  最近整理书架,偶然发现了一张十几年前的火车票,那是2078次列车的车票。十几年前,这趟车是我寒暑假从洛阳去上大学经常乘坐的。

  2078次列车16时42分从洛阳站出发,第二天早上8时06分到达长沙站,运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晚上,在车上睡一觉就到站了,对于我来说时间安排得比较好。

  2002年8月26日,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坐着2078次列车踏上了南下求学的旅程。那时的2078次列车是绿皮车,速度很慢,基本上逢站就停,到襄樊时还要换车头掉方向,一等就是半个多钟头。但由于是热门车次,乘车的人很多,过道里、座位底下甚至是行李架上都挤了人,加上车厢里只有摇头小风扇,在酷暑的8月车厢如同蒸笼一般。上车前,爷爷告诉我,他20世纪50年代随着部队南下,从郑州到长沙就走了三天三夜,而且坐的还是那种闷罐车,我这个年代的乘车条件比他那时好多了。

  没过两年,2078次列车就换成了红皮车,成了新空调普快,速度提高了,设施也好了,乘坐舒适多了。随后几年,铁路不断提速,车速慢慢的变快,设备慢慢的变好,特别是高铁通车以后,4个多小时就能从洛阳到长沙。

  2012年10月,我休假去长沙看望当时还在读书的爱人,刚到站就接到部队紧急召回的命令,我直接买了返程的高铁赶回部队,实现了10小时之内从洛阳到长沙的往返。这要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早些年去长沙上学,2078次列车的车票一直不好买,尤其是寒假叠加春运,经常没票。每次我都要提前几天到火车站排队,等待零点放票,但常常是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也买不到票。

  如今,动动手指几分钟在手机上就能买到火车票。就算一时没票,也能够最终靠手机APP的抢票、候补功能实现余票自动下单。而且,现在的车次也多,出行不用盯着一趟车,可选择的更多了。

  虽然2078次列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十几年间从“绿皮车”到“红皮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的巨变,折射的不单单是2078次列车的变迁史,也是铁路的发展史,更是时代的进步史。一叶知秋,能见证亲历这样的变化,是我的幸运。让我们由衷地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我父亲母亲都是“高小”毕业,“高小”就是高年级小学,相当于现在孩子们五年级、六年级。听母亲说,当时她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里人口多,又是农业合作社,没有工分就没有口粮,饭就吃不饱,我姥爷就狠狠心让母亲辍了学,回去挣工分养活家人。虽然初中的校长多次登门要让母亲去上学,并且提出全免学费,但母亲看着还在上小学的小姨和满脸无奈的姥爷,彻底断了上学的念头。再后来,母亲成了家,初中毕业的小姨在县城找了工作。

  听母亲讲,20世纪60年代,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时,县里的领导都是吃住在工地上,跟大家一起推车、一起抬石头,但他们每天的口粮定量一直比民工少二两。母亲特别提起过一个搞测量的大学生,老家是新乡的,妻子带着孩子在老家,孩子出事了来找大学生,大学生回去看了看又回来了,后来他不幸在一次放炮事故中牺牲了。记得父亲在边上插了句嘴,人家搞测量真好,各地多点开花修红旗渠,连在一起误差不超过两毫米。说这些话时,父亲满脸的钦佩和怀念。

  “高小”毕业的母亲从未给我讲过什么爱国奉献、报效祖国的大道理,但上大学时,我希望成为那个牺牲在红旗渠上的大学生;入党时,我希望成为杨贵那样的员;大学毕业参军时,我希望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转业到地方以后,我牢记母亲“不干违法的事”的话……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相比于姥爷,母亲是幸运的,不用再经历战争,还培养了我和二哥两个大学生,亲眼见证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迁;相比于母亲,我无疑是更幸运的,不用经历饥荒和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日子一天天富起来,中国一天天强起来,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